蜀亡于谁乎?蜀亡于阿斗也。是的,千百年来,人们如真理般坚信。
诸葛孔明耗费一生心血,躬亲巨细协刘使君打下的天下,轰然断送在扶不起的阿斗手中。卧龙先生何等才智,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和从古至今,仿佛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怀疑天下就应合于了刘姓之下。这时,除了痛恨阿斗外,也许更多的惋惜孔明为何那么早就命归七星阵呢?
向来,我也如此认为,但现在对此我有所动摇。
卧龙先生并非才智天下第一。与司马懿的多次交战中,不得不说司马之手段非亚于卧龙也;与鲁肃的诸多切磋中,不得不说鲁子敬之战略眼光非浅于孔明也;历史真实中的草船借箭出于孙权之手,其急智可见也非次于孔明先生也
孔明有诸多对手,没有在有生之年完成霸业也不是什么让人出乎意料的事了,只不过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太负盛名了,虽然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典故皆虚构,但人们早已不把它当成小说了,早已超越《三国志》成了意识中的失实了。
阿斗,一切亡国的罪名都一股脑地推到他身上,我真有点为他喊委屈。
蜀亡后,阿斗被俘,晋朝皇帝给了他公侯的高等待遇。一日,晋帝问他:如果有机会我放了你,你愿意回到蜀吗?阿斗不假思索的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:此乐也,不思蜀!乐不思蜀由此而来。阿斗真想久居晋地,不望复国吗?非也。蜀的几位大臣协助阿斗几次欲逃回,均失败,俗话说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,无以复国,那就先保住自己吧。由此而来不思蜀倒是极具机智的全身之语,事实上,阿斗也真的因为这句话而当了八年的太平公侯。阿斗难道-无大志吗?难道他乃愚笨之徒吗?未必。
其实,某一个程度上说,蜀的灭亡,孔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诸葛的确是呕心沥血效忠国家,而恰恰由于他对蜀的无人超越的贡献,让以他为首的蜀国政权在民主的面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制独裁,卧龙先生再有一双慧眼,再亲躬巨细恐怕也难以让蜀政权如他一样清白如莲吧。阿斗一生如亲生父亲般敬待诸葛,国家大事不能问,也不敢问――诸葛的权势太大了,他如何能动摇,岂能怪阿斗无能乎?丞相死后,阿斗一边操持丧事,以便巡视国家的命脉――都江堰,阿斗难道无丁点治国之能乎?贤相之下,焉有能君,用这句话概括阿斗的一生倒有些许恰当。
历史已然过去,无法变更。阿斗无奈生不逢时,遇到了贤相,那自己只能成为愚君,不然没有对比,何为贤。
阿斗的生存之道的确值得研究一番,而毕竟是亡国之君,生存之道就自然而然地沾上了苟且偷生的色彩。历史书是人写的,个人感情色彩不免掺杂其中,透过史书上那些文字,我觉得阿斗生不逢时,贤相相佐,无奈庸碌一生。可叹!
蜀亡于阿斗乎?未必。